提到孤独症,相信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孤僻、安静、家长冷漠不负责。
孤独症的病因至今还不完全清楚,所带来的影响是会持续存在的,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表现,原因是什么?对“人”本应与生俱来的兴趣度不够,不看“人”、不听“人”、不亲近“人”、对物的兴趣远远大于对“人”的兴趣。由疾病本身的影响导致脑神经发育异常,镜像神经元发展落后,模仿能力发展不完善,从而影响到后续进阶能力和生活技能的学习。
什么是孤独症?
孤独症的核心症状:
1. 社会交往障碍:婴儿期,患儿回避目光接触,对人的声音缺乏兴趣和反应,不亲近人。幼儿期,患儿仍回避目光接触,呼之常无反应,对父母不产生依恋,缺乏与同龄儿童交往或玩耍的兴趣,情感单一,不会主动寻求大人的帮助。学龄期后,随着年龄增长及病情改善,患儿对父母、同胞可能变得友好而有感情,但仍明显缺乏主动兴趣和行为,对社交常情缺乏理解,对他人情绪缺乏反应,不能根据社交环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2. 社会交流障碍:非口语交流障碍:常以哭或尖叫表示不舒适或需要。稍大的患儿可能会拉着大人手走向他想要的东西缺乏相应的面部表情,极少对人关注及注视,表情也常显得漠然,很少用点头、摇头、摆手等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口语交流障碍:包括:①语言理解力不同程度受损;②言语发育迟缓或不发育,也有部分患儿2-3岁前曾有表达性言语,但以后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消失;③言语形式及内容异常:患儿常常存在模仿言语、刻板重复言语,语法结构、人称代词常用错,语调、语速、节律、重音等也存在异常;④言语运用能力受损:部分患儿虽然会背儿歌、背广告词,但却很少用言语进行交流,且不会提出话题、维持话题或仅靠刻板重复的短语进行交谈,纠缠于同一话题。
3. 重复无意义的刻板行为:行为方式如:常用同一种方式做事或玩玩具,要求物品放在固定位置,出门非要走同一条路线,长时间内只吃少数几种食物等。思维模式也常常很刻板,随着年龄增长疾病改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重复且单一。
4. 兴趣狭窄:对一般儿童所喜爱的玩具和游戏缺乏兴趣,而对一些通常不作为玩具的物品却特别感兴趣,如车轮、瓶盖等圆形可旋转的东西。有些还对塑料瓶、木棍等非生命物体产生依恋行为。除自身生理需求外很少有感兴趣、维持时间长的玩具及复杂多样的玩法。
自查建议:
1. 很难被逗笑
2. 极少观察、注意到他人甚至没有
3. 对监护人表现冷漠,监护人的存在没有明显情感交流和应答
4. 对自己的名字无明显反应(转头看向说话者、答应)
5. 任何玩具要么拿在手里翻来翻去,要么放在嘴里(排除宝宝口欲期),玩法操作单一
6. 对物品的关注远大于对人的关注
7. 喜欢转圈圈、喜欢用力、坐不住、甚至光脚跑来跑去
8. 总是注意到灯光、直线等有刺激性或者不同常理的东西,不干预下可以 看好久
9. 不理解藏猫猫带来的乐趣
10. 不能理解他人面部表情所带来的信息元素
11. 安全、危险意识薄弱近乎没有,情感单一
12. 看不懂日常生活常用肢体动作(挥手、摆手、点头、摇头等)
13. 听不懂生活常用指令
14. 极少用非口语等肢体动作来表示自己的需求
15. 语言理解、表达能力低下
16. 不与监护者进行扮演性互动游戏
17. 不会模仿
18. 不会说话、发音少或无意识发音
19. 不会正确方式表达自己需求,通常会用情绪、尖叫、肢体接触(拉着成年人直接去想去的地方)表示自己的需求
20. 不与孩子交往发展伙伴关系,独自玩,通常一坐就是30分钟-1小时
21. 鹦鹉学舌似的重复某句语言或者他人问的问题
22. 认知差、感觉学不进去学不会,学会后不会使用
23. 逻辑思维差,不会举一反三
24. 不理解“话中有话”
自查后发现有相符合的家长不要太过焦虑,建议尽快到医院就诊,早发现,早治疗,促进家庭参与,多陪伴,要有一个丰富且稳定的语言环境,找专业的康复机构、康复医院进行系统个体化干预,在家里也不要闲着,要和孩子一起动起来!
家中环境整洁温馨舒适,孩子所喜欢的物品主动权要掌握在家长手里,利用停顿和等待抓住机会,建立孩子对人关注与对视,增加指令、模仿、社会参照等练习,稳定后创造多变情景进行泛化和运用,教孩子如何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发起,接触不同自然社交场景,辅助孩子完成建立良好社交印象,正向引导,灵活运用。
条件可以者可建立一个“学习角”,用来同步练习临床康复干预的训练目标。
注意不要深陷误区,耽误孩子发展
误区一:孤独症是一种心理疾病。不是,孤独症是一种基因、神经方面的障碍,需要正向干预引导。
误区二:贵人语迟。发现孩子有异常表现时往往老一辈都会说贵人语迟,不是说这句话说的不对,而是要客观的去看待、全面的看待问题,一旦发现异常要去医院检查和评估,排除不良因素,找出根本原因,逐一击破才是最科学的方法。
误区三:孤独症患儿所有的行为都是刻板行为。要综合的看待问题,孤独症孩子视觉理解能力要大于听觉理解能力,可以优势拉劣势,还要排除是否存在感觉统合失调的情况,但影响日常生活的行为需要多多注意,问题行为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自行消失。
误区四:孤独症孩子脾气差遗传了**,或者都有暴力倾向。情绪易激惹,有攻击性,自残等症状的表现,大部分源于孤独症孩子基础能力发展不良导致关于自身需求和想法不能通过正确行为进行表达和反馈,当然还有一部分原因会与多重障碍有关,要找专业医生帮助解决,如:感觉统合失调、多动症、躁狂症等。
误区五:孩子和我有眼神对视,不是孤独症。客观去分析看待眼神对视的出现是否只在某个特定环境、特定活动时出现,次数和维持时间如何。
早发现早治疗,积极配合改善核心症状,接受治疗越早越好,至少应在学龄前开始。当患儿到学龄期时语言交流能力和社交能力有所提高以后,部分患儿可以入读普通小学,与同龄儿童一起接受教育,部分患儿仍需要继续接受训练和干预。
上一篇: 儿童行走早期:探索世界的关键阶段
下一篇: 如何让孩子主动沟通?家长早知道
版权所有 © 2023 临沂圣博康复医院 版权所有 鲁ICP备16020008号-1 后台管理
官方微信